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尤克里里 >> 尤克里里图片 >> 正文 >>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爸爸妈妈,请别再关心

来源:尤克里里 时间:2023/7/25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4665.html

你有没有下意识地控制过孩子?

孩子想放风筝,你说跑来跑去摔伤了就不好了,让他乖乖坐在你身边;孩子想用绿色的水彩笔画一朵花,你说花朵不可能是这个颜色,让他用另一个;孩子想学街舞,你说为了提前跟上学习,还是报奥数班比较好;

身为父母,最容易踩入的育儿陷阱,就是举着“为你好”的旗子,控制孩子的人生。

前段时间,“鸡娃”一词被频繁提起,一时间,一个中国式家庭的标配变成了一个拼命打拼的父亲+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崩溃的娃。

很多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优秀”,甚至哪怕自己也不是那么优秀,却还是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走到社会的“顶端”。

这些父母们推着孩子往前走,逼着孩子努力,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成长,使得孩子不堪重负、焦虑不已。

其实,父母的使命,从来都不是让孩子在流水线上成为最成功的那个,而是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01、父母过分的关心,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前几天,小姨打电话跟我抱怨,说表弟最近不练习钢琴了,让我好好劝劝他。

电话里,小姨的声音充斥着“不平衡”,她一再强调,最开始是表弟自己想要学钢琴的,因为钢琴价格太高,小姨犹豫了很久。

最后实在拗不过表弟,就答应让他先上两节课试试。

没想到,表弟学习的劲头十足,家里没有钢琴,下课以后就在艺术培训班的教室里练习,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

小姨见状也很高兴,终于下定决心购置了钢琴。

表弟兴趣盎然,勤奋练习,琴技越来越好,在老师的建议下参加了钢琴等级考试,很容易就过了5级。小姨乐坏了,逢人就夸,还催着表弟继续考级,争取一次性突破八级。

我抽空去小姨家见了表弟,他皱着眉头嘟囔道:“我是很喜欢钢琴的,可是我受不了我妈的眼神了。”

原来,表弟逐渐感觉到,自己练琴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换取母亲的满意。

吃饭妈妈会催:快点吃,吃了还要练琴呢;写作业妈妈会催:赶紧把作业写了,一会儿还要练琴呢;想玩儿一会儿游戏,妈妈会说:你可不能玩儿,你要练琴!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买的钢琴,你可能不给我浪费了。

突然有一天,自己就不愿意练钢琴了。

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要“关心”孩子:

“我儿子性格太内向了,不合群,我怕他以后吃亏,该怎么让他变开朗?”“我闺女学习不认真,经常分心,我看着都着急,该怎么引导她?”“孩子成绩太差了,我担心他考不上大学,是不是应该多报几个补习班啊?”

父母们总是想着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却从来没想过,孩子的“问题”可能就是自己造成的。

就像我的表弟,当他发现,曾经纯粹的快乐变成了需要赢得母亲的赞赏和认可,自己好像是在为母亲而活,就选择停止了努力。

越是急着想要改变孩子的“内向”,孩子可能会越是不想和其他人说话;越是想要孩子认真学习,孩子可能越是不愿意安静下来看书;强迫孩子上补习班,把未来的压力放在他孱弱的肩膀上,他更可能选择的是逃避。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父母的行为有时候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比如面子和虚荣心,又或者是支配欲。他们嘴上说着“为了你”,其实是“为了我”,正是因为察觉到这种“欺骗”,孩子们才会反抗。

诚然,父母最难学会的,是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

02、孩子的生命路程,需要孩子自己来走

我曾经在一个小区租房,隔壁住着一家三口,母亲是个很强势的上班族。小区隔音不好,我经常听见她在家摔东西,骂孩子的声音。

“你做了几百遍了这道题!怎么一直错!做几遍错几遍!”“哎呀!我叫你不要乱画,你这画的是什么东西,老师教你的全忘了吗?”“让你好好吃饭你不吃!就知道吃零食!”

……

可以看得出来,这家母亲对孩子真的是很负责任,又是辅导功课,又是辅导艺术作品,还要操心孩子的饮食问题。

但是,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渐渐害怕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因为总要担心妈妈是不是会生气,担心自己的某个行为又会换来劈天盖地的怒吼,从而变得自卑。

很多父母会想,老是批评孩子确实不对,应该多表扬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

我有一个闺蜜,长相清秀,气质大方,从小成绩就很好,高考以超过一本线分的成绩考上了、的大学。会画画、会唱歌,还会弹奏尤克里里。

这么优秀的女孩儿,应该很自信吧?恰恰相反。

她经常自卑,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恋爱关系里也一直扮演着讨好对方的那个人。

原来,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很喜欢夸她。洗了盘子会说“你真棒!”;考试考了分会说“你真聪明!”;家里规定不能看电视,她就不看,于是父母会说:“你真听话。”

于是,她逐渐养成了凡事都要寻求认可的习惯。

你看,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其实都是“有能力者对于没有能力者做出的评价”,父母如果做评价,就在无形之中营造了和孩子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孩子就会有一种自己“无能、弱小、低级”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操纵。

就像马戏团的狮子,想让它上舞台表演,无论用皮鞭抽打训练,还是用美食诱惑训练,本质上都是对狮子的操控。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父母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干涉孩子的课题,只有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才能够让孩子更加灿烂地生长。

要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即某种选择带来的最终结果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如果孩子选择不好好学习,那就可能考不上好的大学,还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而这个选择的后果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父母不应该妄加干涉。

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把他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操纵孩子“喝水”。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父母会疑惑:如果我不干涉他,他学坏了怎么办;如果不看着他,他真的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别着急,先锋学校的故事可能会让你有所启发。

03、多给孩子一些信任,他们终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有一所学校叫“先锋学校”,其理念是百分之百地信任每一个孩子。

这个学校主张,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选择的路径,探索、尝试,或渐或顿,但最终一定能“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熹熹生于年,曾经在公立学校上学。每天按部就班上课、写作业,功课繁忙,根本没有玩儿的时间。

而她的成绩并不好,虽然感觉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每次考试成绩下来,都会遭受老师们的白眼。

于是她开始“叛逆”。比如,她会跟父母说,学校没有布置作业,然后在家里疯狂玩耍;到了学校,又说自己感冒了,所以没做作业。

这种小花招很快被老师发现了,视她为问题儿童。父母实在没办法,到处寻找适合女儿的学校,于是,熹熹就来到了先锋学校。

在这里,打游戏可以算一门课,玩手机也没有人管。不想学习,老师也不会逼迫你,他们会等到你想要学习的那一天。

熹熹将信将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昏天黑地地打了半年游戏。

半年之后,她腻了。她悄悄走出房间,开始自己选课、上课,一年以后,熹熹就彻底不再沉迷游戏了。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上有比游戏更让人感到充实的东西。

从此以后,她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9点起床,上午看书练字,或是在网上听课。12点出去吃饭。下午2点到4点上课,下课后看书、玩游戏。晚上7点到9点,继续上课。

上课之余,熹熹还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弹钢琴。

只不过她的练习方式和普通学校不一样,她会先和老师说,自己想学哪首曲子,然后自己去网上找谱子。老师也会让熹熹自己先练,等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出手指导,顺便又教了她基础指法。

于是,弹钢琴成了熹熹最快乐的事情,她每周都要练10次以上,不仅在学校里练,周末和假期回家也练。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曾说:“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吧,不管节奏如何,或是能走多远。”

你看,先让孩子周围的世界安静下来,没有批判,没有评价,孩子们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鼓声。

其实,总是苦恼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总会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

他们一心为孩子着想,禁锢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们做父母的不如多给孩子一些信任,相信他们终究会走到正确的人生之上,而我们也应该同样活出自己的人生啊!

04、写在最后

纪伯伦在诗里写到:“孩子借助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

与其让孩子千篇一律地站在通往“成功”的流水线上,不如让他找到自己擅长的赛道努力奔跑。

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新的家庭,为成为另一个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运,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野蛮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是

珂文小记,电影、阅读与写作爱好者,践行终身成长的90后心理咨询师。会持续分享更多心理学、个人成长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