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尤克里里 >> 尤克里里前景 >> 正文 >> 正文

我的退休生活,也要充满音乐和爱

来源:尤克里里 时间:2023/4/3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402006412518273&wfr=spider&for=pc

你还记得童年时吟唱的歌谣吗?

童谣作为大多数人生命中最初的音乐,也会陪伴我们一生。从天真烂漫的小孩唱到满脸皱纹的老人,童谣朗朗上口的旋律里,不知织进了多少生命的沧桑。

从年起,有一群年轻人开始致力于从老人口中收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童谣。从北京出发,Ta们去往全国各地的城市村庄,穿行在树影婆娑的老街区、老公园里,柔声启发着人们对生命往复的思索。

寻谣小队在公园。/大琳摄

林强就是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寻谣计划”的成员之一。原本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的她,如今“出道音乐圈”,成为了寻谣乐队的主唱和“战绩显赫”的寻谣前哨。

她说,在寻谣过程中令她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饱含生命厚度的故事,以及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之后,仍然能努力生活的热情。

#01

老人就像森林里的树,

默默奉献而不自知

林强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寻谣时的紧张。

因为老人多在清晨活动,所以她早上6点钟便起床,挤着早高峰地铁,独自来到了地坛公园。

没有人告诉她应该怎样去寻、怎样和老人搭讪、怎样记录。为了向老人证明自己不是搞传销的坏人,她甚至还带上了身份证和学生证。

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林强也从那个忐忑的大学生,成长为有一套独家“寻谣方法论”的“最强寻谣前哨”。这一切的故事,还得从一首叫做《森林里的一棵树》的歌说起。

“森林里的一棵树,有叶子,有花,有果实

鸟儿来觅食,蜂儿来筑巢,小松鼠在叶子下睡觉”

从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不久,林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森林和原野中穿行。

她会背上大包小包来到野外,去观察青海湖上舞姿翩跹的鹤;晚上就住在帐篷或者当地寺庙里,虽然冷风刮得她瑟瑟发抖,但是“自然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她感到非常幸福。

现在的林强,正在思考如何将寻谣和野生动物保护结合在一起。

/受访者提供(上)天高云飞(下)

然而,随着工作的推进,林强越发觉得自己像一颗螺丝钉,渐渐陷入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困境中——在“与人打交道”这件事上,她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

让林强对人与人的联结重新产生希望的,就是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寻谣计划。

在大学时,热爱音乐的林强开始自学尤克里里,偶然听到小河演唱的《森林里的一棵树》,立即被歌曲悠扬的旋律和可爱的歌词打动,也不管手生手熟,抄起琴就是一番弹唱。

如果你仔细听这首歌的录音室版,在3:17,小河说了一句“该你了”——最后这一段副歌,是邀请观众一起唱的。

不久后,林强参加了寻谣计划在北京的第一场演出——说是演出,其实更像是饭后和街坊邻里在院子里休憩纳凉。老人小孩、青年壮年都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团,跟着树下的老人,哼唱朗朗上口的小调。

这就是对那句“该你了”的延续:歌曲不再是被某一个人发出的音符组合,它像是一条小小的暖流,在人们的呼吸之间流动,把一个个原本互不相关的轨迹汇成一条温柔的江河,在其中,人和人自然而真挚地拥抱在一起。

第一场寻谣音乐会。/寻谣计划

从志愿者做起,林强渐渐成为了寻谣计划的主力。她的岗位叫做“寻谣前哨”,职责就是到街头巷尾、公园广场上去向老人打听过去的童谣,把有词有调的歌曲收集起来,再和乐队一起来进行编排。

从海阔天空的野外到人间烟火气十足的公园,她慢慢体会到,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和老人,原来是如此有趣而美妙。

老人们给予她的,除了歌谣,还有太多厚重而宝贵的东西;这其中最深的体会,就和《森林里的一棵树》有关。

今年年初,林强和寻谣的伙伴们去到山西晋城,认识了一位编纂过当地民歌集的栗爷爷。栗爷爷已经是99岁的高龄,耳朵完全听不见了,她们只能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通过写字来交流。

栗爷爷眼睛不好,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字。/大琳摄

一笔一画,一来一往,整个过程很缓慢;她们在爷爷家待了两三个小时,不停地向他提问。尽管耳朵听不见,声音也非常苍老了,栗爷爷还是答应了林强的请求,认真唱了一首已难辨曲调的老歌谣。

左右叨扰了一个下午,爷爷已经累坏了,林强和伙伴们感到很是惭愧。但是在分别之际,栗爷爷却拉着林强的手说:“我年龄已经很大了,唱得也不好,实在不好意思,让你们失望了。”

林强再也忍不住眼泪,出门转眼就哭了出来。

在那一刻,她突然感到,栗爷爷特别像歌中唱到的那棵树,给松鼠遮阴,让鸟儿觅食,已经给予了很多很多,却不觉得自己付出了什么。

“清晨,黄昏刮风,下雨

森林里的一棵树啊,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

和栗爷爷。/大琳摄

老人经历了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风吹雨打,然而我们又太少听到他们的声音。

通过无数次的真诚交流,林强眼中的老人有了具体而可爱的相貌。“我们对老人有太多的误解,其实细细了解下来,你会惊讶于他们的丰满和智慧。”

以寻谣为线索,接下来就让“披荆斩棘的爷爷奶奶们”,来重塑你对老人的想象吧。

#02

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

“朋克老年”精神

和老人打交道之前,林强也试图总结老人是否有某种普遍的特质,但深入接触后,她的预设被彻底颠覆——老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原来那么有个性。

有一位李阿姨,从女性的角度给林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很难想象一个80多岁的老人,鼓励你晚点结婚。

李阿姨自己30岁左右才组建家庭,在当时看来,算是异常晚了。“她告诉我,你不用着急,不要随便找个人结婚。你一定要多学一些东西,有你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然就会被男生牵着鼻子走。”

听到这宛如电影台词般的发言,林强意识到,我们认为的“先进观念”,老人们也许早已有了亲身的体悟——她们的生活经验,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和李阿姨。/受访者提供

另一位给林强带来了巨大启发的,是将她视为“忘年知音”的何大爷。

何大爷是寻谣计划找到的第一位老人,如今儿女不在身边,他独自居住在一间老社区的公寓里。

虽然是独居,何大爷的家却和清冷沾不上边:大爷喜欢书法,客厅里挂满了署名为“浪漫”的毛笔字;卧室里摆着一架古筝,大爷既会照着谱子学弹已有的曲子,还会信手即兴,弹得高兴了,不知不觉就是一个下午;最近他还获赠了一个“新玩具”——一支电吹管,好学的大爷也在认真练习。

何大爷做了大半辈子的司机,对本职工作全心投入,总是力争做到最好。夜晚回到家中,他还会自己琢磨电路图,学习汽车背后的原理。“了解了原理,才能把工作做到更好。我不仅会踩油门开车,遇到问题还会自己修理。即使得罪了领导,我也不怕,因为我确实做得很好,无可替代。”

这令人肃然起敬的“朋克发言”,源自何大爷性子中的认真、踏实,还有那像赤子一样长久跳跃着的求知之心。他告诉林强:“一定要不停地学习,因为新的东西特别多,知识是无限的,不要觉得自己知道的已经够多了,一定要不停地学。”

林强在何大爷家中。/YB摄

生命不以年龄分新旧,那些走过漫长岁月的灵魂,也许才更懂得如何吸收时光的养料,踏踏实实地走在当下,走向未来。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大到规划一场旅行,小到做顿饭都会觉得劳神费力,而在林强认识的老人中,有的已经70多岁了,还会在自己开着车,带着老伴去装修房子,从选材到装修,全部亲力亲为;即使年过八十,也还能自己一个人出国去旅游。

当年轻人天天喊着想躺平,想提前退休去过跷脚喝茶的退休生活时,老人们却希望拥有青春时的饱满精力,去学习更多的新事物。每当林强背着尤克里里去逛公园,总有老人邀请她合奏,还会凑上来问这是什么琴、多少钱、好不好学。

实际上,我们不该用“老”来定义人,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能动性地衰退,有时还正好相反:经历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天地的广大,所以更想伸出手去拥抱身边忽闪忽闪的亮光,让自己的世界明快一点、活泼一点。

#03

老人最需要的,是被需要的感觉

比起行动上的不便,更让老人失落的,其实是一种被时代抛下、好像不再被需要的感觉。

我们来到何大爷家中时,大爷新买的电吹管出现了一点小故障。然而说明书上的表述繁复冗长,别说大爷了,我们琢磨了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这个时代的科技产品似乎在渐渐抛弃老年人,但还好还有人的温情,将老人和现实重新连接。

林强帮何大爷查看电吹管。

林强说到,很多老人看到年轻人主动来欣赏Ta们的活动、和Ta们交谈,其实是非常开心的。即使自己当下想不起合适的童谣,也会呼朋唤友,很热心地帮着四处介绍。

每次活动结束,老人们还总要感谢林强和伙伴们,谢谢Ta们让自己回忆起了童年的快乐时光,谢谢有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