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残联
“我在这里工作,学音乐、读书、做操,每个月有收入,真的很高兴。”上午十点半,镇江市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朋友纷纷走到户外,残疾人巫顺生跟随欢快的音乐,在初冬的暖阳下一边做简单的手臂拉伸,一边笑着说。
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经过5年的运转,集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志愿助残等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了一个幸福家园,也成为镇江市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一个缩影。
辅助性就业增加残疾人幸福感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落实是“残疾人之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加残疾人的收入来源,更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在这里学会了挣钱,学会跟大家要互相关心,友好相处。”金涛说。他将每天的工作当成最重要的事,能有一份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收入,让他特别自豪。
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成立于年5月,招收了16名辅助性就业人员,以智力、精神残疾为主,年龄从16岁到60岁不等。残疾人朋友在这里不但生活有了照料、康复训练得到服务、获得文化体育生活享受,更可喜的是他们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制作劳动,还能获得辅助性就业的收入。
装配、调节螺丝和灯座配插片,线束整理和档案袋扣线,这些由镇江市残联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配送的产品,为零基础就业能力的残疾人提供的辅助性就业,能让残疾人每月有收入。
京口区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倪明介绍,京口区残联、大市口街道每年还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包含插花、烘焙、编织等专业课程。组织残疾人开展助残项目就业培训,通过与社会福利企业、公益社会组织的合作,一些如美容美甲、香囊制作等培训收到较好效果,近年来,已为3名表现优秀的残疾人争取到了就业岗位。
实现“家门口”的志愿助残服务
盘活“残疾人之家”,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志愿者的深度参与。
每周三的上午,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都会传出乐器声。镇江市总工会志愿者胡杞泽自今年5月开始,帮助“残疾人之家”成立了一支“追梦人”乐队。他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教残疾人朋友学习电钢琴、尤克里里、非洲鼓、葫芦丝,用音乐鼓励他们重树人生自信。目前,几位“追梦人”乐队的队员已能掌握简单的乐器技能,能弹奏《明天会更好》。胡杞泽说,“虽然辛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我就感觉值了。”
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让他们有处可去、有事可做,“残疾人之家”深度挖掘助残资源,融合各方力量,畅通社会助残“毛细血管”,实现“家门口”的志愿助残服务。先后与多个党支部结成共建群体,通过开展党建结对、设立党员志愿服务点、认领微心愿等,推动“残疾人之家”提档升级;通过爱心企业走访慰问、提供项目产品等丰富服务项目,吸纳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结对帮扶等强化服务功能。
倪明说,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们定期来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在残疾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文艺助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艺术是为残疾人带来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第一楼街、二道巷、山门口、四牌楼、五条街……”徐沐阳从把“年”读成“20”和“21”,到如今能流畅地背出镇江地名;柯闽鹏爱上书法,最近还在文化志愿者何文斌的指导下,学起篆刻。他的妈妈说,“写书法和刻印章让他变得安静,过去在家经常会发脾气,现在情绪好了很多。”
走进“残疾人之家”,墙上挂的课程表是大家每天的生活内容,除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外,还设有音乐、读书、剪纸、书法等文化课程,帮助残疾人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为过整生日的所有成员举办一次生日会;平时在车间的工装台上铺上宣纸、摆上毛笔,有兴趣的可以随时写上几个毛笔字;组织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使大家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组织残疾人朋友在金山风景区举办游园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残疾人真正感受到“残疾人之家”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此外,“残疾人之家”组织残疾人学做香囊、手工靠背、手编拖鞋、汽车挂饰等文创产品,并在广场开展义卖,截至目前已累计创收2万余元。倪明说,这些收入和“残疾人之家”练飞、邱素华两位志愿者做手工赚的收入作为集体的“创收”,将用于残疾人全年的福利发放。
责任编辑:方凤娇主编:公培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