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新和佟志国达成了合作协议,时间就到了春节了。李志新回到北大荒的家,和家里的老人以及两个女儿一起过了一个春节。
和他一起在俄罗斯种菜的中国农民在冬天也无事可做,绝大部分也回到了国内,欢度新春佳节,李志新把新的合作消息也告诉了种菜的中国农民。大家也知道,明年开始就要到贝加尔湖边上种菜了。
于是李志新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借着春节的机会叙叙旧,把情况向大家通报一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愿意到贝加尔湖这边种菜的,过一段时间就直接到伊尔库茨克报到了。
大部分跟着李志新种菜的人都决定跟着他来到贝加尔湖,大家也和李志新一样,虽然之前也都没来过贝加尔湖周边,但是从小就听到各种关于贝加尔湖美丽的传说,都想亲自感受一下在这边种菜的感觉。
佟志国在贝加尔湖周边的土地现在还有两万多亩,都是他这些年在此地优中选优留下的最优质的土地,这些土地距离贝加尔湖大约三十多公里左右,几乎是连成一片,分布在一条河流的两边,这条河最终注入贝加尔湖,是注入贝加尔湖的几百条河流中的一条。
在贝加尔湖周边,实际上是布里亚特人的传统领地,布里亚特人是黄种人,蒙古人的一支,他们世代居住在贝加尔湖周边,以渔猎和畜牧业为生,并没有农耕的传统。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自己在牧场上放牧的牛、羊、马和驯鹿,还有在贝加尔湖里面捕捞的各种鱼类,补充维生素也很简单,就是森林和草原上的各种野果子和蘑菇。
后来俄罗斯东扩,占领了这里,有一部分俄罗斯人、哥萨克人等定居在贝加尔湖周边,他们开始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因为条件限制,也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主,提供一些谷物和蔬菜之类的。
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开始于前苏联时代,在贝加尔湖周边开辟了很多大型的国营农场,这些农场在苏联解体之后,大部分农民都跑了,跑回了自己在乌拉尔山以西的老家,所以,农场就重新荒芜,布里亚特人继续在上面放牧。
佟志国现在所有的土地,包括很多其他人租赁的土地,都是把原来的农场复耕得来的。现在这两万亩地,全部都是种蔬菜,其中将近一半种土豆,剩下的种洋葱、胡萝卜以及黄瓜等蔬菜。
李志新带着大家把所有的土地完全考察一番,得出了结论,这里的土地条件并不比俄罗斯黑龙江边上的阿穆尔州好,因为阿穆尔州的土地和东北平原的黑土地是一样的,土地肥沃,这里的土地不算肥沃,但是因为耕种历史比较短,各种有机质还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处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边缘,光照条件也比较好,非常有利于种植出优质的蔬菜。
但是这里的温度条件不如黑龙江流域,适合农作物种植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按照自然的无霜期来进行蔬菜种植,那就效率太低了。好在,李志新之前已经有所准备,就是把我们中国非常成熟的蔬菜大棚技术引入到俄罗斯,引入到贝加尔湖畔。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志新对国内的蔬菜种植技术已经非常了解,尤其是以山东为主的北方地区,蔬菜种植技术,包括各种硬件设施、育种技术、育苗技术、田间管理、储存技术、冷链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傲视全球了。
李志新根据俄罗斯这边的实际情况,通过和主要的技术人员商量后,决定引进温室大棚,毫无疑问,在俄罗斯是没有成熟的温室大棚技术,需要全套从中国引进,李志新早已经调查好了,就从山东的一家公司全套引进。
当时员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引进温室大棚技术,就引进最先进的,李志新和国内的技术公司商量之后,决定解决几个痛点就可以了,比如这里冬季除雪以及融雪的问题,自动保温的问题,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给温室加温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其他一些问题,俄罗斯这边的成本都非常低,没必要把国内的做法都引进来,那样成本太高了,比如俄罗斯的土地成本低廉、能源成本低廉、水的成本低廉、木材的成本低廉等等,这些方面不需要刻意控制成本。
至于人工成本,俄罗斯也比国内便宜,但是要命的是他们的效率太低,俄罗斯的物流成本也比较低廉,但是这里比较差的交通基础设施又提高了损耗率,这两方面比较考验管理水平。
李志新本来想着在国内采购控制系统这些东西,在俄罗斯本地采购玻璃、钢结构等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但是在俄罗斯市场上考察了一圈下来,也没有找到和国内品质类似的供应商,心中不免哀叹,堂堂世界强国,没想到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这些工业品都做不出来了,靠着卖能源和资源来过活。
国内的公司很快就把各种设备、材料等通过进出口公司运到了现场,工人来了之后,马上就可以开始施工了,恰在这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
李志新在把项目上报给当地外国投资监管部门的时候,他们竟然没有见过类似的项目,最后,还是靠着佟志国在当地积累的深厚人脉,把这个项目按照工业厂房投资来处理的,不但从当地政府拿到了一笔补贴,而且还获得了税收上面的优惠和豁免。
很快玻璃温室就建成了,这时候,贝加尔湖的湖冰还没有完全解冻,中国的厂家借着这段时间把各种设备都调试好了,这样,坐在中央控制室,就可以通过各种摄像头看见蔬菜的生长状况,通过传感器传输过来的数据看到温室里面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种数据,并根据数据来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管理方案和措施。
因为是头一次在俄罗斯做这些事,李志新也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没有一次性投资太大,只做了将近亩土地,根据他前期的调研,分成几个功能区,一个育苗的区域,一个试验的区域,剩下的就是蔬菜种植区域了。
蔬菜大棚建成后,李志新开始琢磨种什么蔬菜,蔬菜大棚的建造、种植、保温、维护等需要较高的成本,当然不能种大路货蔬菜了,最后经过大家商议,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决定种植黄瓜、西红柿和生菜这三种高价值的蔬菜。
在大棚内种植蔬菜和夏天种植蔬菜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如何保持大棚内部合适的温度,使其适合蔬菜的生长。在这方面照搬国内的经验就可以了,第一是在夜间给大棚盖上保温设施,第二是开动加热设备,来调节大棚内部的温度。
李志新的蔬菜大棚建好了之后,还没有出产蔬菜呢,就已经在当地火了起来,最先出圈的是在当地的华人群体里面,借助于现代的互联网,漂亮的温室在华人朋友圈率先传开的,然后又进入到了各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