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是年11月在西班牙上映的一部高概念惊悚片。影片讲述了在一个垂直的监狱里,每天载有一定数量食物的站台从第1层降落到第层,上层的囚犯肆意浪费食物,在食物上撒尿、吐口水,而下层的囚犯却只能饥饿到人吃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由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执导,伊万·马萨戈主演,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惊悚片。上映后影片获得了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观众选择奖,豆瓣评分7.8分,近4万人为这部影片打出了5星好评。
电影中的男主角格伦为了戒烟,主动要求进到一所建筑隔离6个月,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身处监狱,室友是因杀人而被关押起来的囚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每天他们的食物都是由98名上层囚犯吃剩下的残羹剩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无用挣扎过后,受不了饥饿的男主格伦也跟着室友吃起了剩饭。但万万没想到一个月过后,格伦和室友被安排到了第层,这意味着每天站台上的食物会被上层人吃得一干二净,而他们彻底没了食物来源。
早有准备的室友在格伦尚未清醒时就把他五花大绑起来,准备过一个星期后就把格伦杀了吃掉,幸好格伦中途得到了亚裔女人的帮助,完成反杀。而没了食物来源的格伦在今后的一个月里只能以吃室友的尸体苟活着,精神受到了大大的打击,渐渐沉沦在这座吃人的监狱里。
《饥饿站台》作为一部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它利用残酷、血腥的视觉画面带给观众极大的冲击力,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设也让观众更容易地代入到电影人物中。电影以阶层为隐喻,在一个建筑中来谈论由阶层带来的格差社会,发人深省。
在这部反乌托邦影片中,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物体意象,却在故事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从电影里非常重要的核心意象、次要意象和衍生意象来分析影片关于阶层社会的思考,顺便谈谈这些意象对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意象——食物:用食物隐喻阶层分化,上等人不珍惜,下等人吃尸体
食物,是一切矛盾爆发的关键点。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意象,食物极大地推动了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室友从老好人形象突然转变成一个吃人者形象,也都源于食物的短缺,就像室友对男主说的那句话:饥饿使人癫狂,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吃人要么被吃。
有意思的是,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短片《下一层》和大名鼎鼎的《雪国列车》这两部关于阶层分化的电影冲突点也表现在“食物”这一意象中。
短片《下一层》描述了一桌为食物而疯狂的饕餮者,他们衣着考究,举止优雅。但面对盘子里动物血淋淋的尸体却宛如饕餮无度的恶鬼;而《雪国列车》更像是《饥饿站台》的横向版,同样因食物不足而爆发的动乱,同样用食物来隐喻阶层分化。
而《饥饿站台》中食物的意象则更为直白。上层囚犯瞧不起下层囚犯,就是因为下层囚犯吃的食物是他们吃剩下的,所以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浪费食物,糟蹋食物,不管下层囚犯的死活,吃完后还要往餐桌上吐口口水。
于是能吃到多少食物,成为了这座监狱的阶层分化标准:上层人、下层人和掉下来的人!“人人生而平等”是乌托邦社会的重要指标,而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饥饿站台》仅仅利用最普通的食物就把这概念否定了。人人生而平等?不!现实中的人偏偏是有三六九等的,这座监狱层,那么就有个阶层。
电影中的食物也隐喻着现实社会中的财富、权力、机会、教育、工作等等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食物这一核心意象更是侧面揭露了整部影片的主旨,管理局建造这么一座监狱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如面试官所说的那样,这座监狱利用垂直自我管理中心,是为了让所有的囚犯学会自发性团结吗?
影片中利用食物的数量来反驳了面试官的这一理想化想法,监狱的层数不是如面试官以为的层,而是多达层。这意味着每天站台上的食物是绝对不够所有囚犯进餐的,就算再怎么合理分配、均衡饮食,最下层的囚犯也还是吃不到食物。
定量取餐,是行不通的!这也意味着电影中监狱的阶层分化是必然会发生的,不是因为上层人浪费食物而导致阶层分化,而是哪怕最理想的状态下,也总有人处在下层。不是因为“人”导致的阶层分化,而是“环境”导致的阶层分化,这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观点。
当然,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饥饿站台》利用远远不够的食物来表现出极端恶劣的社会本就符合电影主旨,毕竟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人人平等的地步,这种太过美好而又难以实现的事情,在反乌托邦电影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次要意象:用四个主要人物的携带物品来更清晰地表现出人物形象,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中角色。
次要意象在电影中往往起到情节推动的作用,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剧中角色的人物形象,这种意象弱于主要意象,但也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物。
1、男主角格伦:《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化形象,终将被现实所打脸
影片有个设定,每个进入监狱的囚犯可以选择携带一件物品,对于剧中的角色来说,这些物品是他们最好的寄托。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这些意象物品来了解剧中的人物形象。
男主角格伦选择携带了《堂吉诃德》这本书,这也加深了格伦的理想主义者形象,而带着这本书进监狱戒烟的格伦,则如书中的堂吉诃德一样,从理想主义渐渐向现实妥协。
作为西班牙国宝级的小说,堂吉诃德已然成为了理想主义的化身,变卖所有家产后开始幻想着“行侠仗义”,书中一直在歌颂着“勇敢、正义、自由、慷慨”这些美德,痛斥“怯懦、挥霍、罪恶、自私”这些恶习。但实际上,堂吉诃德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实质意义,堂吉诃德的死去更像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更迭交替。
影片中的格伦也是如此,从最初非干净的食物不吃,到毫无形象的大快朵颐,甚至威胁下层人要把粪便涂抹至每一粒米上。从最初对吃人这一行为的深恶痛绝,到最后还是只能靠吃着已经生蛆的尸体来维持生命。
格伦从最初的寄希望监狱里的每个人能够保持理性、自我约束,到堕落至为了食物开始吃尸体。从抗拒到妥协,格伦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化形象,终究落入凡尘,被现实所打脸。
而兜兜转转到了最后,格伦还是重拾最初的理性,向着高不可攀的“管理局”发出自己的抗议,一如书中的堂吉诃德拿着长矛冲向不可战胜的大风车。
2、室友崔马格斯:一把尖刀即是一切,残酷的实用主义者
与格伦的理想主义相对应的则是其室友崔马格斯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即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崔马格斯带进监狱的是一把尖刀,这把刀是让他进监狱的罪魁祸首,但也是让他能在监狱里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
作为监狱的老油子,崔马格斯来得时间更久,他早已经适应了监狱的“进食规矩”:有食物就吃食物,没食物就吃人。沦落到底层,那就只有杀戮才能生存下去。于是有食物时崔马格斯和格伦交谈甚好,但一旦没了食物,他立刻就把“朋友”格伦绑了起来要吃掉。
正如朱光潜评价《堂吉诃德》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唐·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唐·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在这座残酷的监狱里,实用主义者崔马格斯真的比理想主义者格伦更适合生存吗?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最终格伦依靠其理想主义博得亚裔女的好感,实现反杀崔马格斯,在这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博弈中,最终却是理想主义者获胜。
这一幕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
3、面试官:一只宠物寄托情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如何唤醒一位走向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答案是找一位比他更加理想主义的人来唤醒他,她就是带着一只宠物进监狱的面试官。
面试官是主角格伦的第二任室友,在遭到第一任室友的背叛后,刚刚适应监狱规则的格伦就遇到了比他之前更加理想化的面试官。面试官一如刚进监狱的格伦,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层囚犯控制饮食,并且以身作则,每天只吃很少量的食物,不厌其烦地帮下层囚犯调配好定量的食物。
面试官始终坚信这座监狱是为了让囚犯学会自发性团结,并且自己最终可以说服下层囚犯只吃适量的食物。只是还没等到她坚持完成自己的理想,她的寄托意象——宠物狗就被亚裔女残忍杀害,这也让面试官彻底陷入了精神崩溃之中。
一个月过去,等到面试官和格伦被换到层监狱后,面试官才知道自己一直所认为的‘监狱只有层’是个错误的信息,这一错误信息意味着她一直坚持的所谓“自发性团结”也是一个错误,哪怕所有人都团结起来,食物还是会不够吃。于是在层监狱醒来后的面试官第一时间就自杀了。
她死于自己的理想破灭。
4、亚裔女子:从尤克里里到不存在的儿子,被环境逼疯的女人
亚裔女人在影片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因为关于她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被她带进监狱的尤克里里,一个是她一直寻找的儿子。
尤克里里代表着亚裔女曾经和男主格伦是一类人,他们不是因为犯罪而进的监狱,他们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才会来到这所监狱。一个是为了戒烟,一个是为了当好莱坞明星,换句话说,亚裔女和格伦非常的相似,因为两人都是被“骗”进这所残酷的监狱。
在某种程度上,亚裔女的存在即在暗示主角未来的走向——代表着浪漫的尤克里里早已不知所踪,每天发疯似地幻想着自己有个儿子,茹毛饮血地反抗着恶劣的环境,到头来却只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儿子。
从吃下室友崔马格斯之后,主角格伦就开始幻想室友仍然存在,那本最开始的信仰《堂吉诃德》也被饥饿的格伦一页页撕掉吃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倘若格伦最后没有孤注一掷地和黑人小伙反抗监狱,那么格伦也必将走向疯狂,变成如亚裔女人一样的存在。
《饥饿站台》中的这些次要意象非常直白,影片通过尖刀、书籍《堂吉诃德》、可爱的宠物狗、尤克里里、绳子等不同意象的构成来传达影片内涵。直观的影像元素,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直接观看到这些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而更快地理解剧中人物形象。
衍生意象——意大利奶冻:代表阶层之间存在的鸿沟
百度百科解释“衍生”为“由于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一种新事物(如化合物经过取代或水解)。如衍生物,衍生品等。”
在这部影片中,意大利奶冻作为影片最后出现的事物,代表着主角和黑人小伙全部的反抗精神,意大利奶冻作为一个普通的食物在这里的出现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存在。
次于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但整部影片又因为这盘意大利奶冻的存在,显得格外的荒诞与讽刺。
在一位智者的劝诫下,主角格伦和黑人小伙决定保护好一份奶冻,让这份美味的、精心摆盘的奶冻可以送回到0层,把这份寄托着监狱所有囚犯希望的信息传达给‘上面的人’,以求激起0层工作人员的同情心。
但实际上,所谓的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信息,只不过是下层囚犯对上层管理员的一种浪漫主义幻想。他们以为把这份奶冻作为信息传达给上层,可以让上层人理解下层人也能够支配自己的欲望和命运,让每层人都有获得食物的权力。
然而对于上层人而言,厨师长只关心“没有被吃掉的奶冻”里面的那一根头发究竟是谁的,他不关心这份奶冻被赋予了什么样的期盼,他只想知道是谁毁了他的这份精美食物。
极为讽刺的是,整部影片的0层工作人员对待食物极为苛刻,他们认真地烹饪每一道精美的食物。但对于监狱中的下层囚犯来说,他们从来不会在乎食物究竟精不精美,他们只在乎食物够不够吃。
不同阶级之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这决定了人们生产实践的差别和对立,对立的阶级有相互对立的道德,双方永远无法互相理解。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说的那句话,一个阶级的奢侈必定有另一个阶级的贫困,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份奶冻,揭露了阶层之间存在的鸿沟,每个阶层有每个阶层的局限性,这份局限却成为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鸿沟。
结语:
影片《饥饿站台》用一座神秘的垂直体监狱来描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阶级社会,依靠奇特的高概念和颇为强烈的血腥画面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其直白的意象更是让所有的观众都能迅速猜到电影的各种暗示和隐喻。
其实整部影片看下来非常悲观,比如永远不够所有囚犯吃的食物,比如上层人和下层人的隔阂,比如拼尽全力送上去的信息没被理解,比如主角为理想而殉道,一切都显得那么残酷,让人无法再生起反抗的念头。
但细细想来,现实社会不正是如此残酷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