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妈
北京的线下兴趣班复课了两周,又双叒叕停了。
米粒妈一个朋友咬着后槽牙说:疫情真是太耽误事儿了,孩子好多想上的课都还没上,想学的都还没学,等这波疫情过后,一定再给娃报俩班。
她家女儿今年秋天上二年级,算上语数英,已经八九个班了,非学科的就有钢琴、口才、游泳、网球、芭蕾、画画……
正该考虑“断舍离”的时候,她反倒逆流而上,我真是大写的服气
学龄前,多尝试
我一直主张大家,学龄前,多带孩子尝试各种兴趣班,这不只是个试“对”的过程,更是试“错”的过程。
没上学的孩子,时间相对自由,也没有课业负担,文艺、体育、益智、学科启蒙可以挨个试过去,这个时间成本,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学龄前的兴趣班,确实都是以“兴趣”为主,孩子可以很好地适应和过渡。
这就跟学英语一样。
出生开始启蒙,不着痕迹,孩子在英文儿歌、英文绘本、英文动画片、英文分级中自然而然习得。
如果三年级零基础开始学呢?也不是学不了,只是进度上必然得有要求了,不可能一个星期只学几首英文歌,讲几个英文故事这么简单,所以趣味性上肯定要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孩子是不得不学。
所以兴趣班,可以开始得早一些。
可能也正因为现在的兴趣班实在太有趣了,一堂课下来跟玩似的,很少有孩子抗拒,以至于总给家长一种错觉——孩子那么喜欢,如果我不给报,是不是就耽误孩子了?
米粒妈周围就有不少家长,只要孩子点头,不管一年几个W,咬着后槽牙就一个字——报!
一周7天,十几个兴趣班、课后班,把时间塞得满满的,光看课表就充实得不得了。
语数英三主科,肯定不能少吧?
体育锻炼身体,稳赚不赔,多多益善。
乐器至少一门,现在孩子哪个不懂点吹拉弹唱?
舞蹈培养气质,气质上可不能输。
声乐得学学吧,以后进了合唱团,登台机会多。
棋类益智,越学越聪明。
字如其人,越早练越好。
美术也得学吧?往远了说,美育都进中考了,往眼前说,做手抄报也方便啊。
每一句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但米粒妈却要很负责任地跟你们说,这些兴趣班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孩子身上一起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回到今天米粒妈想要说的,那些一周上十几个兴趣班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当然是不停做减法、减法、减法,直到最后只保留一两个,甚至全部减掉!
报课,不是有钱任性
就兴趣班而言,孩子3-6岁,确实应该各种试错。
但米粒妈说的尝试,是有上限的,起码我们选择一门课,就要尽全力好好去学,去练,去对待,这样才能确定值不值得继续学下去。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4岁上十几个班,不合适,5岁再试十几个班,不满意,6岁还要试十几个班,不确定。
报课,真的不是有钱任性的事儿,比钱更重要的,还有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家长都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只要孩子时间安排得开,兴趣班,多多益善,多学点总是没错的。
其实真不是这样的。
几乎每一门课,都不是一周一两个小时那么简单。
咱们就说钢琴、小提琴这些乐器。除了每周一两次课,你每天在家还要练吧?
老师也会留作业,如果下次去上课,不达标,老师是拒绝往下教的。
就跟我们在美国修学分一样,没通过就继续学、继续修、继续考试,一年又一年。
有些中国留学生不学习、不上课,天天嗨玩,考试不通过。米粒妈认识的一个留学生甚至把4年的大学本科上足了8年。
学校反正无所谓,只要家长肯掏钱。
但最后损失的是谁?还不是家长浪费了大把钞票,孩子失去了宝贵的时间?
说回到兴趣班,也是一样的,只要你肯交钱,兴趣班没有不收你的道理,但同一个班的孩子,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同一个老师,学一样的内容,那差别肯定就在课程之外了呀!
不只乐器要日常练习。
围棋、国际象棋这些棋类,更要每天来几盘,学到的方法、招式,都是在跟别人对弈的过程中,越练越纯熟的,不然就是学了个寂寞。
书法不要练吗?每周跟老师学习一两个小时,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怎么可能!
老师可以教方法,老师可以做指导,但一撇一捺都是孩子自己亲手写出来的,这个掺不得半点假。
学舞蹈,学武术,学跆拳道,平日里都要在家练功。
除非你把孩子“寄存”到兴趣班,就像米粒妈一个邻居,自己心脏不好,不能陪练钢琴,直接让孩子每天到老师那里去练琴。
当然钱还是花的亲妈的,时间还是用的亲闺女的。
再说体育、运动类兴趣班,米粒妈一直说,大家一定要至少报一个体育,运动确实是稳赚不赔的,起码练个好身体。
但比如体能课,一周上一次课的孩子,跟一周上三次课的孩子,显然效果没法等同。
米粒的足球更是,不只周末去俱乐部,周一到周五也会有两天去训练,寒暑假还有集训。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别人家寒暑假在语数外上弯道超车,米粒可能更像个体育特长生
这些都是时间啊!要么用在这里,要么用在那里,总归每天只有24小时。
但是能怎么办呢?既然学了,就要学好,学而不练,你永远在跑龙套,尤其这种团体运动。
所以想想看,米粒妈为什么不建议大家一口气给孩子同时报那么多课?
全吃了,消化不良,每样吃一口,真心浪费啊!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有孩子的时间!
而且到最后,还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学习只在课堂;更让孩子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浅尝辄止。
学科类更要慎之又慎
前面提到的还只是非学科类的兴趣班,如果语数英,那米粒妈只能再加个“更”字。
学科类课后班,更得慎之又慎。
预习、上课、复习、练习,才是完完整整的一堂课。
米粒妈同事陈陈家的小豆丁一直在上小猴思维,每堂课确实时间不长,15-20分钟,孩子也坐得住,有动画,有老师讲解,还有游戏、练习。
轻轻松松上完一堂课。
甚至小豆丁每次都哭着喊着要学,早上一睁眼就要上小猴,真爱吧?!
但这20分钟绝对不是一堂课的全部,早上上完课,晚上陈陈还要陪他做小猴配套的纸质版练习,还有各种配套的教具、游戏,周末都要玩起来。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去做这些练习,但结果就是,做了巩固、复习的孩子吸收到了80%-90%,上课上了个热闹的孩子最后只记住了20%-30%。
高下立见。
双减前,还有外教线上一对一的时候,我身边有三个朋友,孩子差不多大,4岁+,英文基础也差不多,都是疫情期间开始上的,选的也是同一家课程。
一年以后,其中两个娃还是各种不敢说,一个娃的口语已经相当强了。
我跟这几个朋友都聊过,想知道问题出在哪,是课程?老师?孩子?还是什么原因……
后来我才知道,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上课以外的环节。
那两个一直不敢说的孩子,爹妈直接把娃扔给外教,什么都不管,外教老师的反馈留言不看、孩子上课录像不看、没有预习也没有复习。
而另一个英文火箭式进步的孩子呢,前期爸爸妈妈轮流陪着上课,即使后来孩子可以独立跟老师交流,他们也会看课程回放。
每次上课前,不仅带孩子预习,还会把这一课内容,可能涉及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标记下来,发给老师,让老师帮助拓展。
每次课程结束,看完回放,他们还会给外教老师大段大段的留言反馈,同时陪着孩子复习。
朋友说,我上一对一外教课,不就是为了“独享”老师,让老师对我家娃的英语学习价值最大化么?不跟老师交流、不预习复习,不日常陪练,怎么价值最大化?
咱们这一代家长,多少都会有点补偿心理,自己小时候没学过的,想让孩子多去尝试。
多尝试当然是好的,但米粒妈觉得,尝试之后,留下来的兴趣班,一定要保证宜精不宜多
兴趣班一定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家长用各种套路诱导的。
非学科的兴趣班,选择坚持学下去的,要多考虑扬长,而不是补短。
一旦选择了某个兴趣班,家长首先要问问自己能不能坚持,坚持接送,坚持陪练。(像我就属于想到米粒练琴,就打退堂鼓的人,就只让他玩玩尤克里里、非洲鼓,权当娱乐了)
兴趣班不是必须的,宁缺毋滥,如果没有合适的,可以把时间空出来,周末一家人爬山,露营,去公园写生,野餐,认识花花草草,逛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在家一起做饭、聊天、看电影、玩桌游……
陪伴的时间,再多都值得。
个人简介:
米粒妈频道(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