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尤克里里 >> 尤克里里图片 >> 正文 >> 正文

他高考660分全省483名考进中科大物

来源:尤克里里 时间:2023/7/16

(中:宋承达同学)

年-年就读于深圳中学高中部,高考分,全省名。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班主任李惟熔老师

承达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男孩。他对学习的热爱是纯粹的,从不功利。他对理科问题的思考不会因为不在考试范围而放弃,只要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他不吃饭也要把问题想明白,满满的草稿纸上记录了他思考的过程。他总有着独特的想法,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三,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他从不盲目刷题,而是积极思考和分析典型问题。他也乐于分享,课间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一起讨论问题。他能够做到劳逸结合,高一高二时,在课间他喜欢练习尤克里里,翻一翻钢琴曲谱。即使是在紧张的高考备考冲击阶段,也会通过运动和读书使自己得到放松。他的心态坦然,不计较一时得失,面对挫折,他会分析自身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深中成长的三年,他明白了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超越了自我。希望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母校争光。

学习中的思与行

宋承达

深中对我的影响,并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清的。如果要画重点,那我要说:深中是一个大型实验室。在这实验室里,我们并不只是要学习,而要学习如何学习,也就是要摸索出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既然学习是终身的过程,那么深中的影响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实所谓学习方法,我认为这是一道开放题,众人言之云云,许多十分优秀的学长和我的同辈也有各自不同的答案;而我今天在这里分享的感想,不过是给各位看看我个人的回答角度,实在是不值得大家仿效的;如果我的分享能给各位带来一点启发,那么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拍摄于西校

清楚定位,自知者明

清楚定位有两种:一是清楚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应该做什么;二是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明确定位后,才能做到“知止有定“。

第一种清楚,落到实处,最简单切实的例子就是要在课堂上紧跟老师,这也是许多优秀的同学一再强调的: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在老师的思维引导下,我能够较容易地做到把每一个点都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释和记忆。所以说,这就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机。反过来说,不要妄想课下或晚自习时随便翻翻参考书就能够弥补不听课的缺失,因为每一本参考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必尝试,我已经试过了)

第二种清楚,就是要求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但是在高中时期,它们变得非常实在:“我的排名在何处?我要考上哪里?”

那么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且说两点:

排名所反映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全貌,因此每次考试不论实际排名是好是坏,都要对自己做评估:“我应该在哪里?”这样的自省过程是必须的。比预想好,要分析为什么好,及时总结经验;不尽其意,也要冷静分析,切不能简单归因为“粗心大意”,要时时对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的判断。“梦校”不能是幻想,它是在一个人合理衡量自己的能力后定下的可以实现的目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云云,大家都听惯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动才是对理想最高贵的表达!

综上,对第二种“清楚”,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自诩“佛系”。

见贤思齐,树立目标

私以为见贤思齐包含两个过程,其一是将“老师”的范围扩大了,同学中术业有专攻者都可当作老师来求教;其二是将这些同学们视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见贤思齐的同时,我们树立了目标,这就暗含竞争的过程。

作者拍摄于西校

“见贤”的过程也要有所分辨。相较于班上的那些挺然独秀者,一些实力比我们略高的同学更适合作为我们的参照系,因为他们与我们更相似,更有可共鸣的心得体会。高三时我曾暗自和一老友较劲,不如他时就深刻内省,超过他时也不敢疏忽,这样的一种竞争关系,不失为进步的推动力;帮助我们自发地内省、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那些挺然独秀者,我也有话要说。优异的成绩并不代表完美掌握知识,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或者主动做“老师”来帮助其他同学。不要认为当老师是于己无益的!正所谓“教学相长”,当老师的过程其实是检验、巩固自身知识的过程。

行远自迩,欲速不达

讲到这里,我们既然已经清楚定位、树立目标了,剩下要做的就是笃行的过程了。在这慢慢长途,最要避免的,就是“三分钟热度”了。

我在这里写出几个现象,而这现象可能会是我们共同的经历::

背TOFEL单词,开始时每日50乃至个,几天后却完全忘了这件事;读古代经典,最初还能写批注谈感想,后来草草读完了事;一时兴起要提前预习,往后写了一两天的作业,但所谓预习进度最后还是被追上。

这便是典型的妄图一蹴而就却败给时间的“三分钟热度”了。

倘若以上类似现象都不曾在你身上发生过,那么请接受我的敬佩:你是真正读懂“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的人。所谓积小流,所谓循序渐进,其实都来得不容易,是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力的。那么对于我这样缺乏耐力的人,如何攀登那高耸的山呢?是的,高中学习过程固然漫长,但是我们不妨将它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把大过程分解,就是要将每日的任务落到实处,且这任务不能过于繁重。比如背单词,每天20-40个其实就足够了,这样的计划容易实施,而且每日完成计划后并不疲惫,这样的保鲜度和成就感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向山的最高处。

高考倒数百天的日记(完成每日计划后涂卡)

当然,单单走完这个过程是无可夸赞的,登山的过程中要每一步都踩实了才是。而检验一个人对某个知识是否掌握的方法有二,一就是考试(我也不喜欢),二就是要善于问“为什么”。这既可以是在不懂的情况下向他人询问的“为什么”,也可以是自我检验时的“为什么”;将“为什么”一直问下去,如果每一个回答于我而言都是清楚明白的,这才可说我掌握了这个知识。

在这里我还想分享两句话,它们是我在这行远的过程中体悟到的:

学习从来不首先选择量,它首先选择的是质和一颗相信的心。学习是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赢在过程,就是成功。

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深中向来以她的自由著称,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自然是不愁没有放松的方法的,且peerpressure自然也能保证一定的紧张度。但高三“归西”后,和高一、高二迥然不同的高压环境极易使部分同学过度紧张;而对于抗压能力较强的同学,被学习包围的生活也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长时间练习拉弓,手臂自然会酸痛。真正需要出箭时可不能这样!所以说,适当的放松是有必要的。

作者拍摄西校风景

高三时,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我暂时放弃一些耗时较长的兴趣爱好,换作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确幸”:课间和同学们跑下五楼只为踢三四分钟毽子,晚饭后晚自习前到人民公园里散步顺便看看他人的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中午晚上睡前浇一浇养在阳台的紫阳花。我建议高三的同学们可在宿舍养一盆花,N.Waln说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有花,这是对的,我美其名曰“陶冶情操”。

养在宿舍阳台的绣球花

当然这放松娱乐活动并不是完全与学习无关,我在高三第一个星期的某一天的晚自习时发现,数学写题写烦了,换成英语,竟如一股清流,故学厌一科后换成另一科也有不错的减压效果!我还建议各位高三学子买些“半闲书”,如经史子集作家节选之类,放松之余还可提升文化素养,说不定还能侥幸蒙中语文试题,实在很好的。

杂感

开始的时候,我单纯将本文看作漫谈,没有理出什么写作的逻辑,想到什么说什么罢了,于是定题为“谈高中学习”实在空泛得很;交稿时老师果然说这样不太好,让我再从中提炼,我于是将题改作“学习中的思与行”;这虽然也很空泛且勉强,但大概是切合文章且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思考与行动的关系。

培根将治学者分为三类:

思而不行,那是蜘蛛:拉开的网经纬分明,十分精巧,却始终是自己捏造的没有什么依凭的学说;行而不思,那是蚂蚁:死了一只苍蝇,他们便要抬了去,有没有用不管,如何省力地抬也不管,实在勤于力而贫于理解思考。什么样才叫又行又思呢?那是蜜蜂啊:采了花蜜去而在此之上进一步提炼、创造,只留下真正于己有利的部分,这是理想的学习方法。

谈了如此多方法,我也累了。相较于方法,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实践又定要耗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其实高中的学习方法可以很简单:把“为什么”主义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就足够了:什么问题都问为什么,什么问题都能把握好来龙去脉,绝无学不得的知识。

作者拍摄于某场考试后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所有陪我走过高中这段旅途的老师们,感谢老师们在学习上的陪伴和指引;老师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维方式,更是教会了我书本以外的一些更加深奥的东西。我从不甚明理到知道了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过程里,感谢有你们!

来源:深圳中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