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吧,“跳蚤”!
——记尤克里里班陈永清老师的第一堂课
文/姬新民
早就听说一种叫尤克里里的小型乐器风靡了许多大学的校园,最近湘图的百姓课堂又专门为它开了一个班。是什么令它具有这么大魅力?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原来,在它的起源地夏威夷群岛,“尤克里里”有一个更为活泼名字——“跳蚤”!
出于对“跳蚤”的好奇,我报了名。开学第一天,我来到了位于湖南图书馆二楼的班级,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傻眼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座无虚席,在人头攒动之中,两鬓飞雪者有之,一头青丝者有之,甚至还有几个小孩在叽叽喳喳地喧闹着!我观察了一下,这个班级的年龄跨度竟然从六七岁到六七十岁!有这样古怪的教学班级吗?莫非是我孤陋寡闻?可转念一想,那可不,不然咋叫“百姓课堂”呢!
此时,任课老师早已站在讲台边上了。是一位很帅气的中年男老师:身材中等,四方脸,浓眉大眼,薄薄的嘴唇,上身穿白色T恤,下身牛仔裤,脚蹬名牌运动鞋,腰间挎着一把浅褐色的四弦琴,操一口标准普通话,一看就是久经琴场的资深音乐人!学生中有认识他的人说,这就是陈永清老师。
开讲伊始,陈老师先介绍了“跳蚤”的各个部位及功能,然后教学生怎么调弦、怎么握琴、怎么按弦和拨弦,接着又讲了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如调式、节奏等。
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之际,忽听“叮叮咚咚”的一连串噪音,打断了老师的讲话。大家寻声看去,是一个小孩在那里捣鼓手中的“跳蚤”呢!
原来这乐器课不像别的课,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响器。从理论上讲,只有老师才有发言权,但若是学生管不住自己的手,就变成了实际上的人人都有“发声”权!
课堂上的情况就是如此:老师讲着讲着,冷不丁就会从某个角落,飞出一两声不协调的琴音,从而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跟我隔一过道的旁边就坐着一个小男孩,大人可能有别的事走开了,把他一个人扔在那里。只见他嘟着嘴,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本来么,好不容易一个星期天,别的家长都带小孩上公园、动物园,唯独让他来学这个,小孩生性就好动,你让他怎么安静得下来?
就这样,每间隔几分钟,某个生性好动又闲不住的学生总要弄出点不一样的声响出来。老师时不时就要喊一声“小朋友莫弹好拜”,看老师急的,连腔调都变成长沙话了!然而,那边又会响起来了,正应了那句俗话: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农历二月的天,老师的额头上居然沁出了细细的汗。
遇到这样的阵势,若是换作我,可能会想:我究竟是来教学的,还是来哄孩子的?可陈老师却不这么想,他觉得:有教无类,这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教育理念。只要来这课堂的,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梦想,我就有义务帮他圆这个梦!
一番折腾之后,教室里好不容易归于平静,老师继续讲课。可这时又有状况发生了:老师突然发现学生们的表情有些异样,怎么啦?教学经验丰富的陈老师很快意识到了症结所在:原来人的左右脑开发程度通常是不平衡的,对这些来上艺术课的人来说,右脑比左脑要发育得好些,也就是说,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奋点有效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
从大家渴望的眼神里,陈老师读懂了大家此时此刻的诉求:我们又不是来参加艺术考级的,老师您拿点干货给我们好不好?于是,他稍作停顿,一曲悠扬的旋律伴随着歌声响起:“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只见老师的右手挑拨勾划,左手抬按滑握,十指灵动若跳蚤,双手滑动若流水,琴音就在这抑扬顿挫之间,翩翩地飘扬起来!如此悦耳如此动听!直听得大家都呆了!
接着又一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时而高亢欢快,时而悠扬绵长,大家都听出了神!时而抚、时而按、时而用指尖轻轻地划过、时而用拨片急速地颤抖,大家都看花了眼!
当老师又弹出一首“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这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时,整个教室的人被镇住了!在座的大人谁没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谁没有过坎坷波折的人生经历?这旋律如此扣人心弦,摄人魂魄,瞬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忽然,有人随着音乐唱了出来,紧接着,更多的人也哼唱起来。
此时,台上琴声悠扬,台下和声不绝,全体师生融为了一体。我的前后左右不时传来一阵阵赞叹:“原来尤克里里可以弹得这么好听!”“世界名曲的感觉啊!”“韵味!”。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下课铃声响起,人们开始鱼贯离开教室,可那琴音却不肯马上离开,它仍然固执地回荡在教室里,颇有“绕梁三日”的意思呢!
这就是尤克里里班陈老师的第一堂课,有诗为证:
课堂名百姓,同教不同龄。
有类不分类,德艺贵双馨。
(作者系湖南图书馆百姓课堂尤克里里班学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