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钢琴只能排在最后?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的文章引发了热议。文章列举了各类课外兴
趣班中存在的鄙视链,其中乐器类为“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钢琴处于鄙视链的末端。在这届中产家庭父母的小时候,学钢琴还很奢侈,而如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长调侃“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摇号”。
学乐器片面追求贵或者难
中国当前的钢琴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量的琴童也促成钢琴教育培训的繁荣。在资深钢琴教师陆倍文看来,和以往大家对学钢琴的孩子家庭非富即贵的印象不同的是,如今中国钢琴教育早就产能过剩,琴行与培训机构只能打价格战,通过学钢琴来提高格调的神话已经破灭了。
一个有些残酷的事实是,学钢琴已经烂大街了。陆倍文表示,如果不买顶级钢琴品牌斯坦威的钢琴,这件乐器并不太昂贵,学费堪比尤克里里,发出的声音基本上是(某著名手指练习)。他开玩笑说:“这样看来,钢琴能够高开低走,最后落入鄙视链的末端,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这条中产孩子乐器兴趣班的鄙视链中,排在前列的乐器,要么足够贵,要么足够难。竖琴论难度不比小提琴和钢琴高,曲目狭窄且实用性不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贵和稀缺——一把竖琴价格10万至20万元人民币,满大街的琴行,都不容易找到卖竖琴的,想找个竖琴老师也很难。孩子学竖琴意味着家长的能力:花得起钱,找得到资源。
处于中产孩子乐器兴趣班鄙视链顶端的管风琴,国内几乎只有在专业音乐厅中才有,且需要极为扎实的键盘乐基础,以至于学得咋样也没人敢问。而管风琴在欧洲常设在教堂中,目的是为宗教活动服务。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的钢琴老师吴晶晶直言,国外很多人学管风琴的目的更纯正,古典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匠巴赫的许多作品也都是为管风琴而作。
制造鄙视链的人并不懂音乐
这些年来,乐器之间的鄙视链一直都悄悄存在并发生着变化。二十年前,学古筝的自带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气质,现在只能沦为公司年会串场表演;十年前,抱着吉他唱一首《董小姐》就可以追到心爱的女生,如今成为天桥底下艺人的饭碗;五年前,学尤克里里的都是文艺小清新,可谁能想到如今自我介绍中提到都会被群嘲。
在音乐圈鄙视链中,西洋古典乐优于中国传统民乐的鄙视链存在多年。在中产孩子乐器兴趣班鄙视链中,民乐乐器甚至连垫底的机会都没有。吴晶晶举了一个例子:音乐厅要来两个乐团,一个国外的,要演奏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另一个是国内的民乐团,要演奏中秋特别音乐会“花好月圆”,如果是你,你买哪场?
事实上,制造和身处鄙视链里的人,分明都是不懂音乐的,很大程度是从众心态作祟。陆倍文直言,在很多家长看来,你在钢琴上弹抖音神曲还是弹贝多芬奏鸣曲并没有什么区别,哪怕你弹的是《玛丽有只小羔羊》,他们也会很满足。“钢琴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并不在乎,让他们满足的是,家中有这么一件象征着高雅的乐器(家具),格调立即提升好几个档次。”陆倍文的看法是,用世俗的比较来量化美的尺度,学乐器的初心就丢了,“学乐器的目的,其实是培养在世俗的金钱尺度之外的尺度——美的尺度。”
中产孩子乐器兴趣班鄙视链的背后,暗含着当下不少中产家庭的相似想法——自己或许拼不过,拼孩子一定不能输。很多家长被乐器鄙视链“绑架”,在吴晶晶看来也可以理解。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学钢琴的人比较多,“天才”“神童”不断在各种考级和比赛中涌现,要想出类拔萃难度很大,只有转一个领域,或者开拓更多的领域,用“物以稀为贵”区别于他人。既然家长让孩子学乐器是为了攀比和竞争,那鄙视链将会一个接着一个延续下去。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家长们喜闻乐见的是,从孩子身上找到无限的存在感,也许当你渐渐长大,你发现父母不再鄙夷乐器,并不是它不存在了,而是他们慢慢地把目标转向了其他战场。(本报记者徐颢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17.html